夏草堂中医针灸诊所位于密西沙加,辐射大多伦多地区。夏扬医生每每药到病除,屡起沉疴。

中药是一类具有一定偏性,并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的自然药物。中药的药性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我国目前发现的中药大约有5700多种,常用的有500种左右,这是人类战胜疾病的巨大宝库。

中药的特点:
1、以药性定功能。
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寒、热、温、凉是药物的四气,辛、甘、酸、苦、咸统称五味。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四气: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作用比较和缓。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为: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酸:酸有收敛、固涩作用。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苦,有泄和燥的作用。咸,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淡,有渗湿、利尿作用。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升降浮沉:升和降,浮和沉都是相对的,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利、崩漏、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这种性能,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病邪外出。
归经: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如同属寒性药物,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但其作用范围,或偏于清肺热,或偏于清肝热,各有所长。再如同一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等不同。归经理论,是具体指出药效的所在,是从祖先们从长期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毒性:中药的毒性,在广义上泛指药物的偏性,在狭义上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在《本草纲目》中将药物的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一般地讲,中药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西药要小得多,但也有些药物毒性较大,毒性大亦即偏性大,当使用这些药物治病时,必须慎重,一定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配伍:中药的使用十分讲究配伍,一般是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的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使用,这样可以达到降低毒副作用,扩大提高疗效,以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前人把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序例上》总结为“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所以中药配伍时要掌握:○1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2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药性,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3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4另一些本来单用无害的药物,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则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2、中药有特定的剂型
中药的剂型很多,有汤、丸、片、散、酒、膏、针剂、糖浆剂等。应根据病情正确选择适当中药剂型会提高疗效。○1、对于新病、急病、重病宜用汤剂效果比较好。这是因为汤剂组成十分灵活,可以随症加减,而且在胃肠道中吸收比较快,作用也较速。○2、对于长期虚弱或慢性病患者,宜用丸剂。常用的蜜丸和水丸是在中药粉末中加入赋形剂制成的,在胃肠道中吸收慢,作用缓和,效力持久。○3、片剂对于急、慢性病都可适用。片剂剂量准确,服用方便。○4、急性病人、小儿患者或怕吃苦药的人尤其适宜选用冲剂。冲剂是药汁经浓缩加糖及糊精制成的干燥颗粒,用开水冲泡即可溶解,吸收较快,有甜味。此外,糖浆剂是由药物和糖类融合制成的浓缩水溶液,以咳嗽药居多,较适宜成人及小儿的急、慢性病。○5、风湿痛、跌打损伤选用药酒较适宜。药酒是将药物放在酒中浸泡一定时间而成,它有通经活络的功用。既可内服,又可外搽。但不宜用于阴虚火旺之病。○6、慢性病及迁延性疾病选用内服膏剂,有滋补和止咳等方面的膏剂,如十全大补膏、雪梨膏等。风湿痛、跌打损伤,皮肤疮疡等症可选用外用膏剂,如狗皮膏、活血止痛膏和万应膏等。○7、急性病或危重症的抢救可选用针剂。可通过肌肉、静脉途径进入人体,吸收快,作用迅速,如柴胡针、人参针、复方丹参针等。
3、中药安全性高
中国人使用中药有5000历史,每一味中药都是我们祖先像神农尝百草一样亲身经历生死体验,一味一味尝出来的,对中药的药性、功效、禁忌均有充分的记载。所以,只要中药使用得法,其安全性是很高的。即便是剧毒药的使用,其毒性都是在可控范围,中病即止,不易引起长期毒副作用。
一些含有重金属的传统中医经典名方,经过几千年的使用,合理配方,特殊炮制,重金属所起的是减毒增效的作用。中药中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不是单独发生作用,而是和其他中药成分在煎煮的过程中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协同作用于人的机体发挥疗效。但如果使用不当或超量时,也会给人体带来损害。具体情况《中国药典》中有相关规定。
中药都是取材于自然之物,人类也是在自然环境下进化过来的,所以中药与人体有很好的亲和性,人的机体能很快识别药性。即便是中毒,人体会很快产生应急反应,如嘴唇发麻,心慌气短,上吐下泻等,将毒物毒性迅速排出体外,不易产生累积中毒情况。西药是合成药,人体难以识别,即便中毒,也不易及时产生应激反应将毒药排出体外。
4、中药都是靠顺应及改善恢复人体正常功能取效,是积极的治疗方法。而西药是靠控制或抑制人体应急功能取效,是消极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免疫抑制剂、抗生素、激素的使用,抑制人体的正常应急功能,长期使用会带来许多难以逆转的远期毒副作用。